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城市垃圾处理
摘要:我国对城市垃圾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整体上看 ,仍不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所以需要我们从意识到政策层面的投入和改善。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1,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对城市垃圾治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整体上看 ,仍不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我国现有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形势 ,垃圾管理一直被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一家包揽 ,环卫部门既是监督机构 ,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单位 ,政企不分。这种体制不能形成有效地监督和竞争机制 ,制约着垃圾管理的发展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庞杂 ,多层次而不集中 ,不利于城市垃圾的管理。
(2) 垃圾治理缺乏资金 ,收费制度尚未建立。随着垃圾产生量的增加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 ,需要政府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 ,才能建设足够多的无害化处理工程。由于城市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 ,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 ,给政府财政造成巨大压力。政府的投入大都用于城市垃圾的收运 ,垃圾处理难以满足无害化治理的要求。
(3) 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未引起重视。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还没有实现分类收集 ,增大了城市垃圾的运输和填埋量 ,也增加了城市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难度。另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意识的变化 ,以及包装工业的发展 ,商品的包装形式越来越多 ,种类和数量急增。一次性商品消费也急剧增加 ,这不仅增加了垃圾产生量 ,同时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4) 法规不健全、全民环境卫生意识不高。我国已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防治城市环境污染做出了全面规定 ,是加强我国城市垃圾管理的基础。国务院也颁布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但缺少相应的“子法”及实施细则 ,给依法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 ,也只有在一个全民环境卫生意识较好的社会 ,各项管理制度、防治措施才能得到顺利实施。逐步提高我国公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是处理好城市垃圾问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基本对策
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问题 ,应当从加强管理、改革现有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行政经济手段、提高处理处置技术水平等方面出发 ,使城市垃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由于我国现行的政企合一的垃圾管理体制不利于垃圾管理走出困境 ,因此政府应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实行环保部门监督 ,环卫部门管理 ,专业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 ,培养和建立中国的城市垃圾产业。
(2) 合理征收居民生活垃圾服务费。建立和完善垃圾服务收费制度是城市垃圾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城市垃圾产业的投入应由服务收费、废物资源化产品销售收入和政策性补贴三部分组成。产业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以自我盈利为主 ,服务收费和资源化产品的销售收入成为垃圾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垃圾卫生填埋场由于无资源产
品 ,只有靠服务收费。城市垃圾产业由于其公益性的特点 ,收费标准不可能太高 ,应该由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监控下 ,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公众承受能力等实际情况 ,遵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制定。并且应该每隔一段时间依据当时经济情况进行依次调整。
(3) 推行垃圾分类收集 ,选择适宜的垃圾处理方式 ,提高回收利用率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设部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以卫生填埋和高温堆肥为主 ,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焚烧技术 ,提倡分类收集”的技术政策在现阶段还是适用的。目前国际上通常所用的填埋、焚烧、堆肥 3 种主要垃圾处理技术 ,都是以垃圾分类收集为前提 ,即垃圾分类是实现无害化综合处理的基础 ,也为更有效、更经济地采用各种处理方法提供了可能。
(4) 从源头抓起 ,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产生量。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实现垃圾源头削减。通过改变居民地染料结构 ,提高民用燃气的使用比例 ,降低垃圾中的煤灰含量 ,减少生活垃圾总量 ;大力推行精、净菜进城 ,减少城市垃圾中厨余物的比重 ;提倡少用包装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和重复使用 ;应减少一次性商品的使用。
(5) 完善城市垃圾法律法规制度。城市垃圾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垃圾收费标准的建立以及阶段性调整、垃圾费的具体收缴方式以及各项税收政策等的制定和执行 ,垃圾产业技术的应用及产品的推广使用等等 ,都需要法律法规做依据。因此 ,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规条令和技术标准 ,使有关部门能够依法加强管理。逐步建立具有高效、竞争机制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市垃圾管理体制 ,实现城市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