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关键词:安全感
摘要: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情况,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
孩子安全感建立应该是每个妈妈关注的问题。的确,孩子1.5岁以前形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因为这部分“记忆”将会形成孩子的潜意识并且影响孩子一生。
一、 我们到底该如何判断自己的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情况呢?
1、认生
通常情况下认生在一个阶段是比较正常的,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到了七八个月突然从谁抱都可以变成只认爸爸或者妈妈。其实这不是胆子小的表现更不是缺少安全感,而是孩子刚刚有一些对于其他人的意识。也就是说很小的宝宝刚开始是认为自己和母体是一起的所以还没有这样的一种自我和分离的概念,但是长到七八个月的宝宝就开始有了这种概念,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所以在七八个月宝宝“认生”的比较正常的。但是一旦宝宝长到两三岁了,仍然对陌生人很焦虑,比如家里来了一个叔叔(尤其是带眼睛的男性),孩子到处躲,甚至有些孩子会发生一些激烈的情绪,哭啊闹啊等。那我们就可以认为孩子(尤其是2.5岁以上的孩子)比较激烈的排斥陌生人的现象,是由于在早期安全感建立不够导致的。但如果孩子排斥陌生人的现象在经过妈妈的一些简单的引导后缓解并且可以正常与陌生人沟通,则说明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安全感问题。
2、分离焦虑
分离的时候到底该不该有焦虑呢?其实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当我们处于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有一个适应期让自己越来越有归属感,孩子同样如此,所以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比较合理的适应时间,这个时间之后我们再去判断孩子是不是真正的安全感的缺失。也就是说在一个合理的程度内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多多少少的情绪,这些情绪如果是容易被安抚或者调节下来的,孩子的心理基石建立的还是不错的,但是一旦发现孩子有一些极端的情绪,那就一定是出现了问题。
分离焦虑需要一个合理的引导,所以我们再分离焦虑的处理上一定要有一些技巧。从大的角度我们建议大家不要过早的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要有意识的避免孩子消极的适应幼儿园。从小的角度来说孩子面对分离的时候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与家长之前的引导、教育方式息息相关的,所以当孩子出现不同现象的时候家长不要着急发脾气要先反思一下自己之前的引导办法是不是需要一些调整,不要把有情绪的孩子往外推更不好跟孩子发脾气,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安慰。比如面对不愿意融入集体活动的孩子,有效的办法是当孩子稍微平静一些的时候,家长不自觉的重复老师的一些指令,重复模仿老师的动作...家长要首先对集体活动感兴趣,并且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氛围中,不要作为旁观者来介绍。宝宝会认为老师把妈妈已经吸引过去了,从而把孩子的的专注力引导过去。
3、宝宝不敢探索
胆小不等于安全感不好。早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孩子有自由探索的精神,当然这些是基于我们给孩子创造的安全环境的基础上,孩子的体能发展也达到一定的基础,比如会跑、会跳...孩子有这种自主探索能力后产生探索欲望。但是如果孩子每次开始“探索”的时候都被家人的“不要”制止就会造成孩子畏首畏尾的行为习惯,一旦这种行为习惯养成孩子就不可能勇敢的去探索。孩子不敢探索也有可能是安全感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给孩子制造的安全岛的概念或者说这种客观存在还不够。比如面对学步期的孩子,家里的一些危险区域比如桌子角等一定要贴一些防撞条,有一些防护措施从而减少说不的几率,从而让孩子越来越积极的探索周遭的环境激发孩子探索的积极性。
二、 孩子的安全感到底该如何建立呢?这与父母的引导、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
1、0-1岁前,是妈妈和宝宝之间的安全感建立敏感期。
婴儿期的宝宝我们要给他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有一个稳定的看护人,不能频繁的更换。孩子的生理需求我们要及时的给予他们回应。千万不要让孩子积累不良情绪。
2、1-3岁,是爸爸需要介入和宝宝开始建立亲密关系的敏感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有很强的能动性了,这个时候需要建立一种额外的亲子关系,这种关系很微妙—我很喜欢我的爸爸妈妈,因为我的爸爸妈妈很棒。
3、3岁以上,是父母和宝宝建立安全的三相关系的敏感期。
需要三方的关系同事存在,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理解很多情感因素了,这个阶段要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的去条件的爱从而让孩子有一个坚固的心理基石,以至于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一些始终给予无条件的爱。
安全感就相当于我们找到了一种归属感,无论是陌生的环境还是不喜欢的环境,我能够快速的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或者快速的找到自己适应的方式去继续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这就是安全感给予我们最大的能量。希望各位爸爸妈妈能够通过自身的修炼帮助孩子建立好安全感。